当我们听王菲时,在听什么
▲ 点击关注,二〇一七,第233篇。
我知道,当你们不知道的自己听音乐时,在听什么。
很久以前,在中华局域网上偶遇一些朋友,我们听同样的音乐,然后互相交流。因此我们常常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。如果双方性别和长相都合适的话,那恨不能以身相许。
#可惜,我们毕竟善变#
如果从头至尾的惺惺相惜,普通的人会认为是一段佳话,而狡诈的人知道,这里面肯定没有人进步。但愿你们记得,伟大的王尔德说过,一生只爱一次的人,是肤浅的。(对不起,木心先生)但如果,多年以后,其中一方发出一句喟叹:狗子,你变了。那说明,这里面真的有人进步了。
遇到阶级属性一致的人,我们总想勾起手指达成一定的约定,人类潜意识中就在防范着彼此未来可能出现的分道扬镳。那时我们相约,相聚,彻夜聊天,从狗撒尿聊到宇宙定律,恨不得住进对方的灵魂以表忠诚。
而现在,我只想说,别扯没用的了,让我们各听各的,然后各自孤独吧。
因为,我终于知道了,在刚刚互相取暖,紧接着就互相伤害,这是人类的特长。
听音乐,对有些人来说,早就不是什么纯粹的娱乐,而是在孤独中寻求长久的陪伴。生活中如果连一个真实而有温度的拥抱都没有,精神的抚慰就尤其显得重要。这里的音乐其实可以替换成别的什么艺术形式。
对于音乐家(不是王菲那种)来讲,音乐也不过是他的救命稻草,或者生命中的贵人。他们根本不是什么音乐的生产者,他们是音乐的发现者。他们需要一些东西,比如音乐把他们自己武装起来,他们编写一段旋律,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创作的过程,而是发现的过程。就好像农民在地里挥舞锄头,最后挖出了红薯。
所以,与其说,音乐家创造了一段旋律,或创造了一种声音,不如说他们发现了音符或声音排列组合的密码。他们的工具当然是手里乐器,吉他、钢琴、手风琴或别的随便什么。
他们跟着精神的指引找到一些东西。
#那当我们听音乐时,在听什么呢#
不管抱着何种目的在听,我们都是在听自己。不管你是真的在听音乐,还是花几万的门票钱炫个富,还是去寻找你丢失的东西等等各种不靠谱的理由,那都是自己的精神需要。毕竟花出的钱,换回来的不是任何实质性的东西,不管你听的是王菲还是巴赫。
王菲的幻觉一场,不,好像是幻乐一场演唱会,就有人说了,我们也不是一定要听王菲的什么音乐,我们只想看到王菲站在舞台上罢了。
所以,龚琳娜啊,杨越、梁欢那种专业人士逼逼人家气息问题、音准问题,根本没什么卵用,也挡不住我们对她本身的膜拜。
反正。你们人类别想和人类扯清楚。人类非常麻烦,全是唯心主义动物,非常难讲道理。人类伪装起来的文明在人性被挑逗之后完全破功。
以前我也觉得人类世界会越来越文明,有一天会世界大同,没有纷争,均贫富,但这几天的雾霾让我回过神来。我发现根本不可能。构造人类的程序经过多少年都不会更改,人类的自私和险恶根深蒂固。这是人类的内因,不是上帝也没有办法,而是这本来他妈的就是上帝的阴谋。
为了与这些设定抗衡,人类里面的佼佼者发明了音乐、艺术、宗教什么的,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以期把坐在凳子上的自己给抬起来。
#现在来说说王菲#
她是一个被高估的歌手。如果一个非创作性歌手可以被推崇到如此地步,那一个唱歌的机器也应该被人顶礼膜拜。
王菲是被专业团队在中国肤浅的流行音乐圈里打造出来的偶像,一个音乐文化匮乏的时代成就了一个流行音乐的仿制品——王菲,她是中国苍白的流行音乐圈里,一个超级的受益者。被大群精神贫瘠的中国人选中,然后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。
她用反商业的姿态进行绝对商业化的运作,用另类的姿态,迎合的其实是主流的审美。牛逼的王菲的团队,预见了一种主流审美。
自始至终模仿别人,唱着别人的歌的王菲是时代的幸运儿,就音乐本身来说,没什么建设性意义。
如果王菲之前是一个精度很高的唱歌机器的话,现在幻觉一场已经证明这个机器坏了。
为了自我陶醉,她的粉丝仍然坚持她是一位女神,不容亵渎。因为,人们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,因为,王菲事关自己的青春,事关自己的审美,事关自己的脸面,他们要保护曾经处心积虑树立起来的文艺冷艳的小资形象。所以,他们即使硬着头皮,也要维护王菲的尊严。
站在云端的,除了观音,还有王菲
不过,王菲的爱情真是传奇。令人羡慕。
如果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冒犯,对不起,这不是我的本意,只是我无意识的梦呓。
其他阅读: